「應收帳款」影響現金流與企業生存。本文以台灣法制脈絡整理出一套授信前防呆→到期後分段催收→司法路徑的完整流程,附上證據清單、談判模板與常見紅線,協助你把逾期風險降到最低、回收率拉到最高。
應收帳款是什麼:從交易到收回款的全流程
應收帳款(Accounts Receivable, AR)是企業因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而產生的收款權利。理想路徑是:簽約 → 交付 → 開立憑證 → 到期收款;但現實中常因條款不清、驗收爭議或買方資金緊俏造成遲延。解方在於:事前把關+事中留痕+事後制度化催收。
授信與風控:客戶評等、額度與條款設計
- 客戶評等:查核公司登記、董監背景、訴訟紀錄、財報/銀行往來、同業口碑,形成 A–D 等級的授信矩陣。
- 額度與天期:依評等設定授信額度與付款天期(例:A=NT$3M/45天、B=NT$1.5M/30天)。
- 條款設計:違約金、逾期利息、保固/驗收、爭議處理、準據法/管轄、保密、保全與擔保(押標金、保證、票據)。
- 交付節點:分段交付與分段請款,降低單一到期額度壓力。
證據與文件清單:三層證據鏈如何建
- 權利來源層:主契約/訂單、報價單與合意、電子往來紀錄、通用條款、驗收單。
- 履約事實層:出貨/完工證明、物流簽收、工地/系統驗收報告、對帳單。
- 金流層:發票(或收據)、匯款紀錄、收款通知、差異調整單。
原則:一案一夾、時間軸管理、往來盡量書面化。爭議案另建「QA對照表」(買方抗辯 vs. 我方證據/法條/和解選項)。
應收帳款催收SOP:T+7/T+30/T+60節點
- T+7 友善提醒:Email+電話(錄音自存)、重送發票影本、確認匯款日與付款管道。
- T+30 正式催收:寄發存證信函,列示債權基礎、金額、利息起算、限期履行;同步安排高層關懷。
- T+45 協商/調解:提出分期方案(期數、違約條款、加速到期)、視情況辦理鄉鎮市區調解。
- T+60 法律程序:啟動支付命令或本票裁定;高度風險案評估假扣押/假處分保全。
合法催收流程:存證信函、調解、支付命令
存證信函扮演兩個角色:一是催告並中斷時效;二是為後續程序留下善意與合理協商紀錄。若買方有付款意願但資金吃緊,優先以調解將條件白紙黑字。若長期失聯或惡意拖延,則申請支付命令(書面審理、程序快速)。
訴訟與保全:本票裁定、假扣押與強制執行
- 本票裁定:若有有效票據,可申請裁定,效率通常優於一般訴訟。
- 假扣押/假處分:存在債權重大且有受損可能時,先保全對方存款、動產或特定權利。
- 確定判決/和解筆錄:取得執行名義後,進入強制執行(查封拍賣、不動產/存款/債權扣押)。
訣竅:在證據完整且債務人資產可辨識時啟動保全,能明顯提升回收率與和解速度。
談判策略:分期、折讓、保密與擔保設計
- 分期結構:先高後低或等額分期;設定加速到期+遲延利息。
- 折讓換現金:一次付清可給小幅折讓,但需即期付款與撤回抗辯條款。
- 擔保工具:保證人、動產/不動產擔保、票據、委託代收與保密條款避免商譽受損。
- 交叉履約:未來訂單先收預付款或貨到付款,降低新增曝險。
常見風險與違法催收紅線
- 過度催收:深夜騷擾、公開羞辱、對第三人散播債務,可能觸法。
- 憑證瑕疵:契約條款不清、無驗收單、對帳單未簽認,增加舉證難度。
- 授信失控:邊收邊放大額新單、未設停損,曝險擴大。
- 票據形式錯誤:遺漏到期日、發票人、金額大小寫矛盾,導致無效。
財務KPI:DSO/逾期率/回收率實戰指標
- DSO(應收天數):越低表示收現越快。可分總體與客戶分群追蹤。
- 逾期率(Buckets 30/60/90):用齡分析找出高風險群;>90天需專案處理。
- 回收率:已到期款項中回收金額比率;與折讓率、法務費共同評估。
- 爭議率:因品質/驗收爭議而停付之比例,反饋給生產與客服改善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